首页
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您所在的位置:主页 > 新闻资讯 > 民生百态 > 正文

鼓浪屿整治提升系列谈:共同缔造

作者: 来源:厦门网 日期:2015-06-18 18:15 人气:1  评论

  夏先平 

  最近,在鼓浪屿上,开了两次关于整治提升的座谈会,一个现象耐人寻味。

  几乎是不约而同,两场座谈会上,都有鼓浪屿的“老居民”主动发声,为“新居民”说话。柯乃芬老人的话非常有代表性:“有的外来人员,都来了一二十年了,为鼓浪屿做了很多贡献,很不容易。我们应该思考一下,在哪些力所能及的方面,为他们多提供一些保障,让他们融入鼓浪屿。”

  一个建议,传递出的是岛上老居民对新居民的一种包容。

  无独有偶,新居民热心参与鼓浪屿整治的小故事,也不断出现。在鼓浪屿全岛开展的“垃圾不落地·琴岛更美丽”活动中,以“外来人”为主的鼓浪屿商家,捐资成立首支商家联盟保洁队,并相约从自身做起,自觉落实“门前三包”制度。

  一个行动,传递出的是岛上新居民对鼓浪屿的一种责任。

  包容和责任交融之时,我们在岛上不断听到这样的“新感受”——整治提升之后,“大家的抱怨少了”、“自觉维护鼓浪屿的意识更强了”。

  变化,总是由表及里。变化,最重要的还是人的变化。老居民与新居民之间的理解与交融,只是鼓浪屿岛上深层变化的一个小小的片断。但是,一个“和”字,无疑开始在鼓浪屿浮现出来。

  “和”字,写的其实就是“共同缔造”在鼓浪屿的实践。

  关于鼓浪屿的整治提升,省委常委、市委书记王蒙徽多次强调指出,鼓浪屿是景区与社区的融合,“共治”,是最核心价值。要以“共同缔造”为核心价值,发挥鼓浪屿整治提升工作在“美丽厦门”战略中“品质之美”的导向作用。

  共治。“治”与“管”,一字之差,折射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维体系、话语体系和制度设计的深刻变化。从“管理”到“治理”,强调的是多元主体管理,民主、参与式、互动式管理。

  共同缔造,核心是共同,基础在社区。共同缔造,是认识论,践行党的群众路线,发挥群众主体作用;共同缔造,又是方法论,以群众参与为核心,从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做起。

  鼓浪屿的复杂性,在于这里既是悠久的老城区,又是开放的新社会;这里是景区也是社区,这里有游客,也有居民,这里有老厦门,也有新居民。这里的群体结构和利益结构之复杂,参与方之多元,都是厦门其他地方所少见的。

  如何实现“人和”,一开始就是鼓浪屿整治提升的核心问题。鼓浪屿在整治提升过程中,正是以“共同缔造”,凝聚了各方的参与:

  居民与游客、老居民与新居民之间的“矛盾”,用一种“反哺”的姿态得到消解——岛上组建起卫生宣导志愿者、治安巡逻志愿者等多支以居民为主体的志愿者队伍。如今,他们正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影响着大家,以温文尔雅的社区邻里关系和宁静整洁的卫生环境,带动进入鼓浪屿的游客和“新居民”一同遵守岛上的民俗风气,一起维护鼓浪屿这个共同的家园。

  岛上驻军,上岛游客也积极融入:鼓浪屿好八连主动参与维护节假日岛上旅游秩序,成了义务宣导员;厦门水警区、南京军区鼓浪屿疗养院等岛上各驻军单位,都自觉加入到共同缔造行动中,服从大局,配合整治提升,主动拆除了一些有碍环境的建筑。越来越多的游客在岛上共同缔造的氛围中,提升了对鼓浪屿的爱护意识。许多游客在岛上的“文明承诺板”板上欣然签名,并互相提醒:“有垃圾先放进垃圾袋”。

  共同缔造就是变“你我”为“我们”,变“要我参与”为“我要参与”,变“靠政府”为“靠大家”。光是一个“社区园圃”得到的积极响应,就足以印证,“民间”的参与热情已经被激发出来。居民和商家在闲置荒芜空地上种花养草。如今,15块“社区园圃”,已被岛上居民和商家认领,许多家门口的荒地变成小花园,美丽遍布鼓浪屿的各个角落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在鼓浪屿整治提升中,社区的功能也得到逐步的恢复、提升——新设便民服务站、推出“爱心餐桌”、修建健身路径和场所等22项惠民举措,让岛上的生活更加方便,尤其是从今年3月起复办的鼓浪屿医院,依托“三师共管”机制,率先推出“网格化”医疗服务模式,让居民和游客交口称赞,这也从另一个侧面,强化了对鼓浪屿的“家园”意识。

  着眼于共谋、立足于共建、落实到共享的鼓浪屿整治提升行动,更为深远的目的是凝聚群众共识、塑造社区精神。让文化社区、文化景区与社区精神形成良性互动。

  我们应该看到,美丽厦门共同缔造,是一个深刻的命题和系统的工程,鼓浪屿开展的“共同缔造”,应该说才刚刚起步,还有很多深层次的难题有待破解,然而这一年半的实践,已经成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这个全市大格局中的一个精彩缩影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一个“和”字,将不断在岛上深入下去,延展开来,为美丽的鼓浪屿增添光彩。

本文标签:
网友评论